查看原文
其他

此间少年,往事如歌

一往情深的 清华大学 2021-04-09

几天前,一段清华人的视频全网刷屏。在央视网络春晚现场,平均年龄74.5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挽起袖子,唱起歌曲《少年》,真挚热情的表演打动了无数人。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这群可敬可爱的老人。半个多世纪以前,他们都曾在清华园留下青春芳华。学成之后,他们带着科学梦想,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所有的热情、精力和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万里山河。他们也在更加绵长的岁月里惺惺相惜,相守相伴。如今的他们相聚在艺术团,乘着歌声的翅膀,将一代共和国的记忆融进激昂的和声里。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却又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为了祖国,人生无悔



01

新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设计师


“在爱里 在情里

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 在梦里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共和国之恋》


艺术团里,91岁的程不时年纪最长。他是中国第一代民用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妻子贺亚兮也是一名飞机设计师。


程不时见证新一代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


儿时家住汉阳机场旁边,欧亚航空公司的运输机从程不时的头顶低低地飞过,他说那时对飞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情,是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希望有机会能摸一摸。”


再一次抬头看见飞机,是在清华园。程不时考上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他站在校园中,新中国空军的飞机从头顶飞过,他仰着脖子看得忘乎所以。开国大典提灯游行的夜晚,程不时与清华同学制作的灯笼,点燃了他跃跃欲试的飞机梦想。他们想做一个按照飞机结构设计的飞机灯,于是找了几根木头撑了梁,又从食堂里卸了一个不用的大风扇当螺旋桨。“我们推着这盏灯,经过北京的大街小巷,群众就高呼,希望你们将来真的为中国造出飞机来,我走到这个‘飞机’旁边,心潮澎湃。


程不时参与设计的飞机


26岁设计歼教-1,27岁设计初教-6,28岁设计勤工号,29岁设计歼教-6,程不时的飞机梦透过勤劳的双手翱翔蓝天。他设计的初教-6飞机在美国卖出了200多架,成为唯一获得“美国红星飞行员协会设计奖”的中国人


33岁那年,程不时在沈阳飞机工厂遇到了让自己心动不已的女生。“她明朗坦荡,以特有的风度和形象吸引着路人的眼光,但她自己对这一点却毫不知觉。”她就是程不时携手一生的爱人贺亚兮。


年轻时的贺亚兮(左)和程不时(右)


程不时回忆他们初见的场景,“我在沈阳工作,结果她出差到我们工厂来,就请她来讲一课。下面坐的都是工厂的老工作人员,一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嫩气的。我发现她居然还站得住。”


程不时为贺亚兮演奏小提琴


岁月流逝,相伴50余载。如今贺亚兮已满头银发,眼神却依旧清澈如往昔。他们在彼此最重要的时光里,共同设计了程不时最心爱的大飞机“运-10”。


程不时与贺亚兮婚后分居8年,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当时大飞机“运十”项目从全国抽调设计人员。在沈阳飞机工厂的程不时和在北京航空工业局的贺亚兮被抽调到上海。“机头罩是她设计的,机头的那个雷达罩,机尾有一个,玻璃钢的结构,也是她参加设计的。”程不时如数家珍。


当年场景历历在目,数十万张图纸,可以铺满一个飞机场。曾有人质疑“你们设计飞机飞得起来吗?”程不时听到很生气,他说,“你把我们看成什么人了,我们吃的就是这个饭,学的就是这个学问,干的就是这个事,为什么我们飞不起来。”



经过十年研制,“运十”终于腾空而起。程不时亲自乘坐它,穿越世界最危险的喜马拉雅航线,到达西藏。


《共和国之恋》是程不时最喜欢的歌。它歌唱了建国后的工作者,在落后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实现了技术的突破。程不时说,艺术团团员们为祖国的建设投入了很多,正是他们在歌唱祖国,这点就很动人。“所以我们要把我们这个,最动人的情绪很完美地表达出来,而且完全是靠声音。”


02

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将军夫妻”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祖国不会忘记》


张利兴和朱凤蓉是艺术团里的一对“将军夫妻”


张利兴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1959年,张利兴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他的高中同学朱凤蓉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留苏预备班。第二年,留苏预备班停办,转入工程物理系的朱凤蓉与张利兴在清华园重逢。



没有花前月下,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最深的记忆是国家的激情时刻。首枚原子弹的发射,震慑了他们的心,“跳呀、喊呀,自发地转圈游行”。当时国家提出发展原子能事业,张利兴毕业时丝毫没有犹豫,奔赴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分别的一刻,他和尚未毕业的朱凤蓉拍了一张合影,似乎想用它锁定二人的缘分,“尽管在国家的召唤下,缘分的去向并不可知。”


年轻时的朱凤蓉(左)和张利兴(右)


毕业后,朱凤蓉也选择追随爱人和理想。那年她26岁,一个人带着两箱课本,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前往张利兴所在的部队。下了火车,还要在“颠得人能跳起来”的“搓衣板路”上,半蹲半坐半站地坐7个小时的汽车。


虽然艰苦,但他们义无反顾。曾经的空中核试验取样困难,空军驾着飞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蘑菇云,在烟云燃烧的短短几分钟里把物质取回来给实验员分析诊断。当时的仪器设备灵敏度不够,为了“对得起取样的飞行员”,朱凤蓉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连续作战下她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白血球降到2000,眼睛白内障。”回忆及此,张利兴满是心疼。在青春埋藏的苍凉戈壁,他们依靠志同道合的默契给彼此温暖。朱凤蓉回忆说,“也不是只有艰苦,也很美,有雪山,也有蓝天。”


朱凤蓉和张利兴在核试验基地


家里有朱凤蓉工作中飒爽的身影,却鲜有张利兴的照片,因为他的工作辐射量更大,很少有机会拍照。但张利兴仍然感慨他们是幸运的,有机会参与到共和国的成长中来。“我们搞的是看不见的刀山火海,这个事业,决定了我们是在大漠奋力地拼搏,在戈壁默默地生活。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


张利兴和朱凤蓉家中的各种“蘑菇云”


如今,从戈壁归来的张利兴和朱凤蓉,都已经成为了少将。这对将军夫妻,依然习惯简单的军人生活。那些惊天动地又隐姓埋名的青春化作灯火,留在记忆的远方。


03

小提琴和钢琴的“天作之合”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有人在音乐中走过年少时光,有人在音乐中遇到一生所爱。


艺术团的团长刘西拉和钢琴伴奏陈陈,是老校友们口中公认的“金童玉女”。



六十多年前,刘西拉是清华大学交响乐队小提琴首席,英俊潇洒。而“那时陈陈更有名气”,以数理化三门满分成绩考入清华电机工程系,入校后被选为钢琴队队长,还被选派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业余部)学习


陈陈被“分配”为刘西拉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钢琴伴奏,这两种乐器合奏常被称为“天作之合”,他们的缘分也仿佛是命中注定。



1967年,刘西拉和陈陈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到了四川。然而,在成都的刘西拉和在德阳的陈陈依然隔着71公里的距离。


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刘西拉都会去探望自己的爱人,搭乘一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或骑行三个多小时。距离不是困难,但最令他难过的是,在德阳县里陈陈没有钢琴弹。物资匮乏的年代,钢琴比任何一餐一饭都来得奢侈。有一次出差到德阳工厂,刘西拉听闻同事家中有一架闲置的钢琴,放在钢筋棚里。他喜出望外,找了几个清华的同学,把钢琴放在板车上推了三里路,直到陈陈的住处。


年轻时的陈陈(左)和刘西拉(右)


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回国后,陈陈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刘西拉到清华大学任教。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同志说,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


1998年,58岁的刘西拉调回老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教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西拉,生活如年轻人一样忙碌。他尚未退休,还在给同学们上专业课。他喜欢和同学们谈论职业规划,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烦恼,刘西拉说:我们那一代人很单纯,总是想着国家需要,总想着我还有这个(知识)优势,我就要去拼。”



如今,两位老人依然保持着练琴的习惯。刘西拉这样形容自己的爱人,“她就像莫扎特的音乐一样,在严格的节奏和没有强烈的对比下,有深刻的内涵。”琴瑟和鸣,他们在音乐里,一起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


04

相守相伴的篮球队夫妇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让我们荡起双桨》


18岁到80岁,大符(符毓如)和郑琦走过了相遇、相知、相守的历练,他们曾在核工业部某厂共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控制计算机。

 

“校园篮球明星”大符和女篮球员郑琦一进清华就认识了。但那时学校有规定,不许谈恋爱。虽然“大符比较主动”,但其实球场上耀眼的大符早就引起了郑琦的注意:“他是前锋,而且老进球,进得很巧妙,跟人的配合传球确实蛮不错的。”


年轻时的郑琦(左)和符毓如(右)


大符从小多才多艺,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的成员,演唱过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他还喜欢京剧、演戏,刚进艺术团时就是三大男高音之一和语音教师。虽然身怀多种文艺特长,大符最终选择了当时最尖端的原子能专业。毕业后,大符和郑琦被分配到西安核工业部,投身原子能事业。


晚年大符和郑琦定居上海,并不怎么喜欢唱歌的郑琦,曾经每周六都会准时陪大符去参与合唱排练。那是那段时间大符每周唯一的娱乐活动。因为肾衰,大符全身浮肿,嗓子也坏了,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即使不发声,每次排练和演出,大符也愿意待在艺术团的氛围里,在那一团温暖的和声中,度过一个柔软的下午。似乎音乐和同学们的关怀可以让他忘却身体的病痛。


郑琦探望病中的大符


大符的病是夫妻二人抹不掉的负担,但他们笑对人生的态度,一如过往。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的艺术团活动中,大符在台上昏倒了,旁边的郑琦一把把他拉住,“还好咱们篮球队的有劲,我给他抱住,”郑琦说,到老了就两个人搀着手走,我现在拽着他走,拉着他一个胳膊,我们一起多好啊。”


郑琦搀扶着大符参加艺术团排练


2020年1月3日,大符因病去世。


葬礼上,艺术团团长刘西拉宣读了悼词:“大符,是一个温暖的名字,他是我们艺术团的语音教师。在疾病当中,他仍然坚持排练和演出,哪怕他用最后的力量,站在演出台上。为了分享快乐,我们都来到这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我们都感受着更多的爱。大符,让我们继续共同歌唱。”



风华与爱,在歌声中留痕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少年》


2021年2月5日晚,央视网络春晚现场,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献演《同一个少年》串烧合唱,当老人们齐刷刷卷起衬衫袖子的一刹那,年龄感消失了,生命的活力四射,光芒璀璨。



团长刘西拉在现场动情地说:我们老人们为什么愿意聚在一起唱歌?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因为爱,我们就奉献了每个人自己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是重新来分享这些快乐。”



自2008年成立以来,这个“没什么门坎”、由爷爷奶奶辈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艺术团已经登上过许多舞台,唱响了多首动人歌曲。他们的单曲“刷屏”已久,说他们是“网红艺术团”,也并不为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84617mv3y  

五国语言合唱《登鹳雀楼》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0558vukl21  

合唱《我爱你中国》


他们用歌声讲述着自己的青春、理想、爱情与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家国、热爱、忠贞、坚定、乐观、纯粹、负责、严谨、感恩、宽容、可爱……


一生太短,一曲很长。这一代清华人喜爱的歌曲依然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他们在如歌的岁月里把家国情怀融进朝朝暮暮,往事也在时光里酿得细腻而深沉。



往期报道

看!清华学生硬核“搭积木”

三周造台计算机!不难?!

燃!《追光少年》“续集”来了

点击查看👆


本文根据纪录片《往事如歌》整理

图片/视频来源 | 纪录片《往事如歌》、央视网

2021年央视网络春晚 等

文|潘雯菲

排版&图片编辑|潘雯菲

顾问|上海校友会艺术团 仇国平

编辑|苑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